“孰知塞北千重翠,竟是江南萬頃田”,銀川位于賀蘭山、黃河環抱的銀川平原之上,素有“塞上江南”之稱。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西北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銀川歷史悠久,是著名的“西夏古都”,也是我國回族的重要聚居地,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1986年,銀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銀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鄉風情”三大特色已有不同程度地弱化,與其歷史價值地位不相符合;同時,國內名城保護理論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不斷健全。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通過編制新的名城保護規劃,來指導銀川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
本規劃在深入研究銀川歷史文化資源特征后,將銀川的特色價值提煉為:
1、價值突出、地位獨特的西夏古都歷史文化遺存;
2、豐富博大的回族文化風情;
3、山擁河繞、渠湖相連的塞上江南景觀;
4、積淀深厚、遺存眾多的明清邊防文化線路。
圍繞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價值,本規劃在市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和歷史建 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個層次梳理了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體系:
1、市域層次:確定“山、河、渠、湖、城、一條文化線路段落、五個文化遺產聚集區”的保護結構,并對相關遺存提出保護措施,結合文化遺產資源現狀,設計了西夏文化、歷代邊防文化、回族風情和塞上江南四條展示線路;
2、歷史文化名城層次:確認了“一環、一關、兩軸、眾遺存”的保護結構,提出相關遺存的保護措施,給予古城整體高度控制要求和用地功能調整等方面建議;
3、歷史文化街區層次:劃定了五處歷史文化特色街區,分別提出了保護措施;
4、文物和歷史建筑層次:對文物和歷史建筑提出了保護要求,并對重點文物——西夏王陵提出了保護區劃調整建議;
5、非物質文化遺產層次:提出了非遺文化空間及其傳承保護機制的建議。
本次保護規劃編制過程中開展了若干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擴展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
對城市的歷史沿革與歷史地理進行關聯分析,研究城市發展變化過程與其所處空間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加深對名城整體價值的認識。在原有保護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線路、文化景觀、溝渠水利系統等新的大尺度文化遺產類型,在區域空間尺度上系統性整合不同級別的、自然與人文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增加名城遺產內涵,提升名城價值,加強聚落及其周邊環境在空間維度上的整體保護。
2、凸顯價值評估在保護中的重要性
通過科學合理地做出與遺產自身地位相符合的價值評估,充分認識歷史文化名城各類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科學與藝術等價值,使其成為確定保護級別、保護措施與利用方式等的重要依據。
3、以保護為核心的合理化利用方式探索
在對各類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探索與保護相得益彰的發展戰略以及名城內不同類型遺產的展示利用方式,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能夠創造出更大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綜合效益。結合文化遺產資源現狀,策劃文化遺產展示利用項目,設計了西夏文化、歷代邊防文化、回族風情、塞上江南四條展示線路。
本規劃通過對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總體結構與重要節點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研究,致力于在已有特色的基礎上挖掘新特色,從而指導銀川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