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宮城考古遺址公園是十一五期間全國“大遺址”保護的重點工程之一。在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中,綜合使用保護性建筑、意向性構筑物、綠化、鋪裝等手法對不同時代的遺址分層標識,具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可逆性和趣味性,使遺址保護與市民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取得良好效果。
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建筑的造型從遺址現場、史籍記載中抽取信息點,抽象化地展現建筑特征;建筑結構開創性地使用了地面獨立基礎,不打樁,不下挖,對下面的夯土遺址做到“零破壞”;并且首次將“綠色建筑”的理念引入文保工程。
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建筑同樣是一個保護性建筑,但其外觀仿唐代風格,內部為遺址本體展廳和外延文化展廳;整個建筑從造型到結構形式都具有世界級水準,更好地保護了遺址和樹立了形象。
項目難點與創新點:
(1)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考古遺址公園
規劃對象位于洛陽市中心,已揭示的范圍雖不大,卻疊壓了隋、唐、北宋三個時期的宮殿遺址,關系十分復雜。
規劃設計以保護遺址、凸顯遺址信息為出發點,確立了對“遺址區原有建筑格局、形制和規模進行整體、分層展示”的目標,以時代為綱,使用“揭露展示、地面標識、模擬展示、局部保護性立體復原和建設展示館舍”等多樣化的方式,為參觀者提供立體形象和感性概念,增強展示的直觀性和準確性,使考古遺址成為普通人能讀懂、感興趣的東西:
隋:乾陽殿/乾陽門/廊房——原址回填保護+地面鋪裝標識;
唐:天堂、明堂等主要殿堂——保護性建筑/復原展示/景觀標志;其它建筑/廊房——覆土保護+基座輪廓綠化與鋪裝模擬展示/主要參觀通道;
宋:太極殿/太極門/廊房——覆土保護+地面鋪裝標識+結構框架模擬展示;
近現代:東部原有舊廠房——建筑加固并改造/管理服務用房+停車場
規劃對后期運營與展示分區進行了細致考慮和合理分配:明堂、天堂遺址的保護性建筑均要求跨空修建,室內除考古工作區和參觀廊道外,還設置多媒體展廳,利用數字技術展現遺址的歷史信息和隋唐洛陽宮城全貌,增加參觀者逗留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保護的同時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舊廠房的改造利用,滿足了使用功能又減少了建設量,體現了對遺址的最小干預和節約利用;室外各類場地、綠地作為游人參觀和市民休閑空間,也可舉行歷史文化題材的實景演出。
整個規劃探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發展方向,將隋唐宮城區打造為洛陽歷史城區的文化引擎項目,促進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帶動現代城市文化生活。
(2)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建筑
明堂是宮城區最核心的大殿遺址,為直徑105米的八邊形夯土,范圍大,保護難度高。其保護建筑主要有以下特點:
以層層縮減的造型對應遺址六圈夯土的真實尺寸和位置,使參觀者從室外即能真實地感受到遺址原始的尺度;以抽象的方式對唐代明堂三層臺基、飛檐翹角進行意向性展示;外觀鋪以草皮,降低大體量的壓迫感,同時與遺址的滄桑氛圍相合。
出于尊重遺址、展示遺址、烘托遺址的設計目的,建筑內部底層置玻璃地板,使參觀者可直接看到真實的遺址原貌。建筑室內按古代明堂的布局分隔,以數字化技術進行古代活動的4D復原,使建筑從內到外全方位地展現文化遺產的信息與內涵。
采用開創性的地面獨立基礎形式,不打樁,不開挖,對遺址零破壞,開創了文物保護性建筑結構形式的新方式。為保護遺址,所有建筑構件都“化大為小”,人力即可搬運進場,避免大型機械對遺址的壓迫。
進行了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營,采用光導管等經濟型節能技術,大幅度節省開放運營成本。
(3)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建筑
設計特點為:
根據遺址信息,通過營造尺回歸推算唐代建筑開間尺寸,根據當時木結構技術特點,結合史籍資料,較為準確地復原了歷史形象。
提出具有世界級水準的結構方案,將七十余米高的建筑坐于8米高的結構轉換層上,柱子落在遺址縫隙中的空白區,盡最大的可能保存遺址。
利用結構轉換層內部空間作為遺址展廳,地面鋪玻璃地板,使遺址本體不致被保護展示建筑遮蓋起來。
達到遺址保護、文化展示、營造景觀的良好結合,使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古老遺存,還能直觀看到古代形象、俯瞰宮城全區,大大增強了遺址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使文化遺產真正走到百姓心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