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6日,山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明確了“嚴格控制城市向南發展,將南部山區作為城市重點生態保護區”的“南控”方針。濟南市把南部山區定位為服務于省會生產、生活、生態,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的綜合性生態經濟區,以“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民更富”為目標,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子。本次規劃旨在貫徹“南控”方針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發展思路。
一、規劃主要解決問題
1、引導南部山區由自發發展走向和諧發展
2、引導南部山區由蔓延發展走向集中發展
3、引導南部山區由無序發展走向有序發展
二、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
1、南部山區(東片)的功能定位是:
(1)山東省兼具齊魯文化特色的風景名勝旅游區;
(2)濟南都市圈中部的生態經濟區;
(3)濟南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綠色產業發展區;
(4)濟南市南部主要的商貿物流基地和旅游服務基地。
2、發展戰略
(1)經濟發展服務化:發展面向區外服務經濟,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2)社會發展擴展化:擴展基本社會服務,擴展生態涵養綠化;
(3)村鎮發展層次化;鎮——中心村——基層村三級村鎮發展體系;
(4)產業發展生態化:農業集約化、工業清潔化、服務業高級化。
三、產業發展規劃
1、產業門類選擇
鼓勵類產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業、旅游工藝品。
限制類產業:旅游地產、教育培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禁止類產業:采礦業、水污染工業
2、產業發展布局引導
將南部山區從西北到東南劃分三個產業片區用地分別是都市農業區、商務旅游區和休閑度假區,以一級公路和重要村鎮為載體的產業發展帶將這三個片區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帶三片”的產業空間規劃。
四、村莊規劃
(1)村莊現狀分析
規劃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選取影響山區村莊布局的最主要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選取地質災害分區、滲漏區分區、離中心城區距離、離水庫距離、離河流距離、地質條件、坡度條件、自然保護區分區、離省道距離、水源涵養分區等10個因子進行因子分析。
將352個村莊進行聚類,聚類結果如下:
第一類為生態因子影響敏感的村莊,位于水源一級涵養區內,重點滲漏區內。共65個。
第二類為微區位條件優越的村莊。離鎮區、省道較近,且坡度小于15%,高程低于400米的這些村莊。共136個。
第三類為宏觀區位條件劣勢的村莊,遠離高速公路出入口、中心城區。共7個
第四類為環境因子敏感的村莊,為地質災害易發和自然保護區核心保護區較敏感區內。共116個。
(2)村鎮規模體系規劃
2020年,濟南市南部山區(東片區)城鎮人口達到12萬人左右,村莊人口16.2萬人,總人口達到28.2萬人左右。
●城鎮人口5萬-10萬人:仲宮鎮,8.0萬人。
●城鎮人口1.0-5.0萬人:柳埠鎮,2.5萬人;西營鎮,1.5萬人。
●大于2000人的村莊:28個,總人口62000人。
●1000-2000人的村莊:36個,總人口39000人。
●500-1000人的村莊:83個,總人口50000人。
●小于500人的村莊:79個,總人口11000人。
(3)村鎮職能結構規劃
●重點鎮
仲宮鎮:農副商貿型重點鎮。
柳埠鎮:旅游服務型重點鎮。
●一般鎮:西營鎮,為農副產品加工型城鎮。
●重點村:綜合職能型中心村。
●一般村:分為農林生產型、旅游服務型基層村。
六、空間布局規劃
(1)用地規劃
人口總量控制:2020年總人口28.19萬,城鎮人口12萬,城鎮化水平42.6%;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建設用地12.93平方公里;度假休閑設施總量控制,基本農田總量控制,增加林地園地。
(2)空間布局結構:三核三帶,U字主軸,開放結構。
三核——即區內三個主要的鄉鎮
三帶——錦繡川、錦陽川、錦云川
U字主軸——即指由省道103的繞城高速至柳埠段、跑馬嶺公路和港西公路構成的“U”字型城鎮發展主軸。
開放結構——南部山區(東片)空間發展形成網絡型結構,與周邊城鎮發展高度融合。其中包括與濟南城市中心區的聯系、與泰安、萊蕪等濟南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聯系等等,便于吸收外來動力和形成區域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