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上午7:49,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襲擊了玉樹結古鎮和各村寨。禪古村超過99%的房屋倒塌,該村屬于高海拔、高寒地區,年最低氣溫-26.1 ℃。暖季可施工期間每年僅4-5個月,而且6-8月份降水集中。由于民族習慣等原因,玉樹災后以帳篷而不是板房作為災民過渡性棲身之所,受災群眾將要面對迅速到來的高原寒冬威脅,家園重建工作刻不容緩。為了趕在冬季到來之前讓村民搬進新家,重建工作必須分秒必爭。
清華規劃院承擔了禪古村災后重建規劃的編制任務。規劃組克服了建設環境惡劣、資料極度缺乏、選址困難重重、組織工作復雜、藏族居民意愿復雜、重建時間緊迫等困難,結合汶川災后重建經驗,提出了“田野規劃工作體系”:組織村民、地方工匠,甚至宗教人士結成“規劃主體”,并有效地把他們動員起來,主導重建規劃工作。而規劃組發揮“社區規劃師”作用,全程協調組織,把重建工作中復雜的有關各方凝結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在混亂的環境下,有序而緊張地開展資料收集、規劃編制、反復修改,匯報審批直至建設施工各階段工作。規劃創新要點包含6個方面內容。
1 精確把握重建規模:在災后重建規劃設計工作中,通過田野調研的方式,精確把握重建規模,回遷戶數及回遷人口。這是災后重建工作的難題。規劃共計安置150戶,人口數637人,總建設用地面積12公頃。
2 根據居民血緣、地緣關系形成三大組團:回遷居民在行政區劃上屬同一村,但原居民點距離遙遠,保留原有社會結構各自構建組團,各自配設公共設施,既是居民的意愿,也有利于禪古村的和諧。
3 公共安全與景觀場地結合設計:通過無縫對接災區各職能部門,我們精確定位了各類地質災害隱患范圍,并設置禁建區。規劃結合禁建區建設公共綠地系統,無災時可作為傳統活動場所,災害時回避風險。
4 預留承納藏寨精神的空間:在傳統藏寨中,各類宗教文化設施如經幡、瑪尼堆、轉經筒、塔等,在聚落空間結構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節點作用,可以說是傳統藏寨精神的重要載體。規劃組在居民及宗教人士指導下,按照當地文化習慣,預留紀念性文化設施的位置,未來由居民自建宗教設施,體現居民的精神追求。這樣新禪古村不僅可以容納藏民的生活,還是大家的精神家園。
5 突出藏寨風貌特點:在追求良好朝向,避開山谷風的前提下,住宅因地形自然布局,結合山勢形成豐富的組合形式,重現藏寨風貌。
6 產業發展用地規劃:適當設置村莊產業發展用地,為打造一個美好的新禪古奠定基礎。禪古村是傳統半農半牧村莊,農牧產業基礎均極為薄弱,基于村民意愿,借助有關政策,引入適宜技術,實現產業升級以改變禪古村貧困落后的局面。
7 可生長住宅:根據有關政策,玉樹重建住宅戶均建筑面積80平方米,對于藏區從事農牧業的大家庭來說,這個面積標準有限,考慮到物質條件允許時藏民會自發加建,我們通過平面設計、結構接茬、構造處理等手法,確保目前的住宅可以科學加建。規劃組不僅根據抗震指揮部規定的指標提供安置住宅的施工圖,而且還把加建住宅的圖紙也一并完成,提供給各戶及當地主管部門,為藏民增建住宅提供了技術安全保證。
8 當地藏族民居研究:通過共同設計,快速把握了當地藏族民居的建筑模數、空間尺度關系、交通流線、習慣外觀及裝飾的文化內涵等因素,指導農宅平面和外觀設計,確保新民宅符合藏民生產生活習慣及精神文化追求。
2010年11月,禪古村各項設施依據重建規劃,如期建設完成,所有村民喬遷新居。在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嚴苛條件下,清華規劃院采用田野規劃方法,按期高質量完成了規劃設計任務,獲得了禪古居民廣泛支持和有關領導的好評。禪古村重建作為玉樹災后最先啟動的工程,對玉樹地區其他受災村寨重建工作起到了探索與示范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