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在14日舉行的第二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上巔峰論壇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教授做主旨報告,主要介紹新時期中國建筑的困惑、思考和挑戰,以下為演講實錄: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教授做主旨報告
很榮幸今天我作為建筑師還有我們學院的教師來參加我們規劃的論壇,前面聽了唐總和陳司長的報告非常受啟發,是一個站在很高的高度。我站在一個建筑師和教育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前面研究的成果。
題目就是困惑·思考·挑戰。這張照片是小平同志,08年前時代周刊一個封面,封面人物是小平同志。因為那個時候小平同志作為改革開放總規劃師提出來的。It is the best of TIME,小平說的是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一個最好的時代。
這是香港的一個街景,城市的矛盾性和復雜性貫穿其中。作為建筑師更多關注建筑的形態,單體建筑本身組成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空間。他到底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旁邊這個是狄更斯的一首詩,“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理智時代,又是愚蠢時代,我們可以相信這個時代,又要懷疑這個時代,他是一個光明,又是黑暗,是希望又是失望,我們能夠從前人能得到一切,我們又要懷疑所有”。他說的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不管我們作為建筑師怎么樣想辦法把這個建筑做的再美,我們領導說這是標志性建筑,做到50年不落后,還是規劃師從規劃城市層面的分區,路網布局,都是相對復雜的區域系統。困惑和焦慮就是很顯然的,這是網上畫的漫畫,城鎮化是像大餅不斷攤。我們越來越多的將今天的城市像一個拉鏈一樣把綠地封鎖起來,取而代之就是擁堵的森林。
2年前在哈佛論壇演講用的PPT,這是巴黎,這是上海,從生態足跡情況和地域劃分情況我們看到深顏色是森林或者是森林覆蓋。很顯然這個層面上,兩者相比很顯然巴黎是以大組團區塊為主,上海已經被這些建城區、農耕區和這些輔助區部分切割非常細致。這點應該說值得思考。
我下面用了幾張幻燈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規模巨大,我們從這個圖上分別不出來是哪各城市。提出新的問題就是可識別性的問題,歐洲很多城市可識別性是相當強的,因為作為建筑師我更關注是形象的問題。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巴黎,還有捷克,瑞典。北京大家也之知道這是相當鮮明內部的認同性。很遺憾隨著大拆大建之后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少。取而代之是他,我們完全看布出來他是哪個城市,城市的表情變得很呆板。
所以城市能夠找到一個認同點這個很關鍵,我們說城市有沒有特色,城市特色在哪,前面講到文化的認同。西湖很顯然是具有認同性的,不多講了。北京也有,北京的老城曾經也有,但是我們知道前門大街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從最早的拓寬,拓寬就會引入更多的交通流量。當初拓寬的想法出臺之后,事實上清華一些教授是反對的。果不其然,拓寬之后引來大量交通,最后使得便道和機動車道只有一步之遙。后面這些老字號沒有自己的領域空間。當然又回到今天這么一個狀態。
所以在清華和哈佛一次市長培訓班上,建設部副部長說了你用一個規劃是規劃,一個建筑師設計,兩年建起來,很有歷史。這個現在引起大家的反思。
大家看國外的例子,美國歷史不長,200多年,1871年大火之后的芝加哥湖濱綠帶一直保持到今天。紐約中央公園5100多畝,波士頓歷史名城也經歷了鎮痛和大改革。在1991年到2007年將近20年時間里他們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環城的過境的道路變成地下。還有我們說首爾,清溪川是首爾的標志,高架拆除之后變成這樣一個優美的城市景觀。活動很豐富,一到周末有各種各樣的演出和景觀。上海現在開始拆除外灘第一閘道。仇部長說了城市修水景觀不要讓水利部門參加,還有把海濱和湖濱的清水區域完全和城市開來。還有地市級城市的長安街,包括建高樓。還有對待古老的問題,歷史問題等等。
我們在這里看到若干點,這些點是新建的,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對待新建筑的態度和世界認同性。很古老古羅馬神殿在這里,但是旁邊一個全新建筑,我們仍舊覺得他還很協調,這種協調我們說是建筑理念上的協調,他也是用這種方式,用全新理念展現全新建筑,放在古老建筑旁邊不會由于新的壓過他,反而反襯出來歷史和當今對話。
問題就出來了,城市建設與建設創新要不要理性?我更多從建筑師角度說的,我們參與一個投標,做一個競賽,我們在向業主或者是專家、領導述標的時候,想方設法要給他賦于什么人脈、肌理。實際上你自己是清楚的,你在做設計的時候一開始你并沒有這套理念,很牽強把這個加入進去。我的學生說了,我發現清華建設學校不光清華,包括美國在內,建筑學教育不靠譜,在哪?總是希望用一種好象有理性邏輯的關系來說你創造問題。城市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很多決策也是帶著這個觀念。我們出的冷不丁的想法通過理性包裝起來,為了不同而不同成為一種常態。最基本理由就是你得建得跟人家不一樣。
第二個問題是建筑的功能與精神意義誰重要?我很贊同前面唐總提的文化建設,如果這個城市沒有問題,他一定會規劃。這個也是使得城市有他基本特色和最關鍵的點。建筑的意義在使人棲居,并使人體驗生活情境。
這個大家都知道,馬斯洛的層級理論,六個層級變化,從低級到高級變化。我們追求是這,不是光吃飽穿暖為主。建筑與城市如何作用于人,怎樣有效傳遞環境包含信息,人類需求怎么滿足,怎么建立一個途徑,既是物質又有精神,這個精神到底能不能夠在我們今天人居環境里面加以實現,這是大問題。
《西方建筑的意義》中提到,簡單城市輪廓或者架構,建筑單體本身并不能代表社會、城市,城市和社會是需要狀態棲居在這里。這里這么多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里面,這個就是城市。建筑是有意義,城市是有意義,我們今天講的更多是形態,恰恰忽略他的意義。
當代建筑與城市設計的多元化、全球化、復雜性,設計的原創性、藝術性和專業性慢慢變得黯然。越來越多的人走到追求形式那個層面上去了。我們說GDP增長使人們加入了持久的建筑狂歡,吃飽穿暖不琢磨怎么吃,琢磨文化。這些東西被老百姓咬住不放,是建筑狂歡,稍微不注意就被卷入建筑狂歡里面。所以這個層面來講,我們說建筑師和規劃師還真是高風險行業。
大家看這個雜志的封面就是做CCTV那個事務所出了一個媒體雜志,建筑師往那個方向走,也就是說建筑師現在越來越關注的是媒體的東西。為什么?因為他代表一種表情,代表一種城市的精神狀態,是意識形態。今天城市發展到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回絕以往單純講形式,單純講結構這樣一個層面。在城市擴張里面舊城逐漸變成民俗。設計師從圖紙后面走出來,擔任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代言人,一批消費型、媒體型的建筑師出現了。城市是不是也具有一種媒體型和消費型。老拍這個景觀,城市也變成一種消費型和媒體型。
在我們城市中心最具有中國特色,最具有政治文化象征國家文化館是GMP做的。。奧運會之后更大一個事件就是鳥巢旁邊,一個國學館、當代美術館還有工藝美術館。還有張永和、朱锫一幫人,最后剩下這五位,最后有一個人退出了,因為中國人的習慣不會讓他項目中標。后來三位廝殺,這個項目就是在這中間。
中國美術館這個方案里面貫穿前面兩位專家講的生態、文化、綠色、可持續。他帶給城市是一種文化的一種語言,這系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理解。這個結構形式很奇特,他是四個巨柱式的核心支起來,上面是一個大桁架,懸吊下來各個不同空間,一層底層是無柱空間。天花是金色,金色代表中國最尊貴的顏色。一個豐富的內部世界,這個方案一拿出來,評委里邊還有我們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看到高興不得了,這個詮釋當今展覽的要義,這里有各種各樣空間都能夠體現出來,相當美。還有和內部溝通起來花園庭院。這是超具有彈性,迎合當下最時髦展覽方式,當代美術館要的就是這個,他也強調百年大計。上面是大航架,中間是55米寬,沒有任何柱子,無柱空間。這種建造技術不會比鳥巢、CCTV、水立方要難,包括他說的可持續發展,內外部交流關系。
這是天壇、四合院,外灘,這個正在改造成餐廳。大家看這個,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白樓風格的建筑,這個房子所有人剛看這個圖非常好,藍天白云非常好,這個高層建筑建成往旁邊一放,怎么感覺那么沒有文化。
當然,你說最好的建筑有沒有?我們不能說最好,上世紀50年代,還有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房子破破爛爛,這是我們國家最早的現代風格建筑,那時候都是大屋頂風潮的情況下,1953年。還有1954年設計的兒童醫院。這是北京飯店,友誼賓館,三面紅旗引入帶著政治色彩,這個也差一點點被拆掉。后面是五層樓高的玻璃房子,美國事務所中標了。整個全體建筑師聯名上書中央,才得以保留下來。
其實真正讓我們看到了有民族風格或者說有京城特色還真是在50年代,我們再往后看到肯定很多,里邊還有很現代主義所有特征,它和環境的融合。文革之后,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現代建筑不是在北京、不在上海,是在廣州。還有類似這個文化大革命時的建筑,分不出性別。真正讓我們看到好東西就是80年代初帶來的香山飯店,他告訴我們建筑是要講文化的。高層建筑興起,我們知道第一個把鏡子放在外墻上的建筑就是長城飯店。我們在大西北有一位女建筑師,張錦秋做中國式建筑。還有在我們孔子老家做的。很顯然今天素食的時代,類似這類建筑也會出現,我是批判的。你看這個屋頂,原本中國是古典建筑,柔美曲線沒有了,包括很講究顏色沒有了,這兩個書庫開一排窗,做完之后沒有人承認是自己設計的,說是集體創作。還有類似興起一股叫做古文化一條街。當然也有非常非常好的建筑,這個是齊先生做的武夷山莊。還有太湖飯店。這是第一個我說放照片,80年代程繼忠先生設計的方塔園。
這些歷史的東西確實值得我們記憶,再給大家放一個例子,大家都很清楚了。大家知道一個非常著名的建筑就是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原本投資要建博物館,后來說你把這個當博物館吧,你把錢給我,我搞城市設施,后來說不行,必須搞招標。1997年古根海姆博物館落成開幕,人們競相目睹這個宛如郁金香一樣盛開的建筑。第一年里參觀人數竟然達到136萬人,其中85%來自畢爾巴鄂地區以外,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畢爾巴鄂從此走向繁榮,城市管理者決心將畢爾巴鄂變成一個城市設計的展示。接著沿著這個河畔一幫人都到那,一人蓋一個。所有藝術家都以到這能辦一個自己的展覽和藝術盛宴。今天看旅游發展了,錢多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原來兇殺、吸毒沒了,山清水秀。
中國建筑師也在做努力,王澍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研究中國文化,這點我很敬佩,這是他的作品。還有張永和,馬清運是現任南加建筑學院院長。當然這里還有規劃,我主要講的是建筑,今天的建筑師非常的國際化。
創新發展和思考,我們說有一個主題不易回避,我們是就城市說城市,就社會說社會這是錯誤的。當今社會是商業、經濟、產值、利潤、收入、GDP、成功人士凌駕一切之上的時代。大家有相當一部分人很熱衷于看福布斯排行榜,今天馬云干了什么,多少錢買了別墅。現在是消費時代,高度就是消費,所有的東西都和消費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夠扔掉實惠,這個就是當今中國城市建設的特點,他又要強調實惠,還不甘于這個實惠。新型城鎮化與建筑自主創新國家要很好的自主結合。
因為角色問題,我的評論可能不太客觀,所以在這里我引用了雷達的話,他說了我們今天為什么文學創作還是出不來大師。他說那話的時候,莫言還沒得獎。他總結四條很關鍵,跟我們城市建設有關。第一量就是庫存與量產的矛盾,今天要求領導一個執政期把一個城建設起來。找一個規劃師,找一個建筑師做一個建筑就完了。但是建筑規劃是不斷把自己的理念往外掏空了,沒有辦法。寫作也一樣,沒有長期積累寫不出東西。第二精神品格沒有了,不再強調精神。所以動不動就是所有人都是GDP、財富凌駕一切之上。第三我們說對現實生存精神超越不夠,大家不愿意受累。地四要提升最本質就是原創,這個原創現在看起來在中國的建筑層面上一點都不比國外差。
前天的一個年會上說了有人說千城一面不好,一城一面怎么樣,一城千面又如何。所以這個問題提出來,雖然層次不同,但是確確實實值得思考。千城一面也許是規劃師和領導,一城一面誰來定,意味著什么,我們到一個城市看到都是一樣。能不能一城里面我們做一點文化的多樣性,做一點跟地域結合的東西,這是需要思考的。我就講這些,謝謝各位。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