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8月1...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香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是香港必須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以下簡...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
導讀
5月12日下午,由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城市公共安全規劃研究所、市政規劃研究所、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聯合承辦的2016第四屆清華同衡學術周“可持續的城市支撐系統——韌性城市、海綿城市與智慧共享交通城市的討論”專場隆重開幕。
邱建:災后重建規劃組織管理實踐探索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織成員/副廳長/總規劃師 邱建
邱建副廳長針根據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兩次災后恢復重建的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出災后重建規劃組織管理的經驗。
他強調災后重建工作中經驗總結極其重要。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和蘆山地震恢復重建的方法不完全一樣。“5.12”汶川地震是以中央政府領導下的縱向管理機制來應對危機,采取“一個省援建一個縣、一個市援建一個鎮鄉”的對口援建模式;“4.20”蘆山地震災后重建在總結了汶川災后重建組織管理經驗基礎上,實行“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應對機制,建立以“地方作為主體”的組織管理機制,尊重地方特點及其規律,因地制宜、科學重建,并在蘆山災后重建過程中展開了系統的探索。
隨后,他系統介紹了在規劃重建、規劃組織管理實踐方面的經驗:
在規劃編制方面,強調必須多規合一,把整個規劃做一個漏斗,形成一個漏斗總牽頭。特別是在空間布局上,所有項目在空間上面的圖紙坐標是一個漏斗,漏下去就建,漏不下去就得調整,形成一個漏斗總牽頭的管理機制,否則沒有規劃和統籌就亂套了。
在規劃管理和建設方面,蘆山災后重建規劃建設管理創新了建設管理“五總”模式,即規劃設計總負責、建設施工總承包、項目建設總管理、工程建設總督導和組織領導總指揮?!拔蹇偂钡哪J襟w現為規劃管理的對象,以重點區域總指揮機構,建立信息共享。它通過每一個重點片區地方總體把關。并且反復強調規劃圖紙是個漏斗,所有工作都在空間環節上有漏斗,包括交通的還有跨境的公路,過不了漏斗要調。
此外,在農房規劃建設方面,蘆山地震災后重建中,把農村的房子和城市房子統一管理,打破城鄉二元的規劃管理結構。建立了如創新農房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建立地方農房建設的技術標準體系、實施農房建設技術對口支援機制和引導群眾公眾參與災后農房重建等。
佟慶遠:海綿城市政策和實踐
清控人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 佟慶遠
佟慶遠先生從海綿城市建設的內涵、建設理念、建設規劃、建設途徑、績效評估、投融資模式、相關政策等方面,由淺入深地介紹了海綿城市政策及實踐經驗。
他強調海綿城市有別于低影響開發建設(LID),而是強調采用綠色設施以及灰色設施相結合的方法,徹底改變城市水系統建設思路的一種建設模式。
“海綿城市是一種建設的模式,它并沒有一個樣板可參照,其目的是優化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等,實現城市水系統的全面提高”。把發展理念從以需定供變成以定供需,特別是以水定產理念上來。
海綿城市建設以及綜合管廊建設,與國家“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系列舉措密切相關。在已建成區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每平方公里投資額達到1.0~1.5億之間。而對于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的新區建設,其建設成本較不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的成本,僅高出約3%。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各專業的融合:景觀專業、詳規專業、城市設計專業擅長于做空間及形態落位,而環境、市政專業擅長于對設施規模、設施效果的設計和估算。多個專業之間需要緊密的融合,才能實現功能與景觀的協調。
海綿城市建設沒有固定套路,需要結合不同城市水系統現狀進行分析,從時間、經濟、技術可行性等方面對多種方案進行全面綜合的比較。以泰晤士河的治理規劃為例,六千多條的討論,三組大方案的比較,最終確定了采用部分深邃+海綿城市方法,解決泰晤士河黑臭的問題。
政府采用PPP模式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具有多方面優勢。一是,對流域治理進行打包,流域治理乙方只有一個,責任方明確。政府按照效果付費,可以不再對該流域的管網、污水處理廠、源頭處理設施、河道整治工程進行協調,而是對最后的治理效果--水體水質、內澇發生情況進行監督檢測。簡化了政府管理的程序,并且實現對系統內各項目的協調。二是,財政部通過推PPP模式,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實現化解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的目的。
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設,無論在金融政策的刺激下,還是在建設部和環保部有關黑臭水體和排水防澇目標導向的刺激下,最后都會變成城市建設的熱點。
張國華: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綜合交通研究院院長 張國華
張國華院長從智慧城市之熱這一現象展開,分析了我國建設、推廣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遇到的關鍵瓶頸問題,指出了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是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而提出政府和市場各自應發揮的作用與轉型的方向。最后以智慧交通助力智慧城市為例探討了在智慧交通領域政府、市場努力的方向。
首先,他指出政府面臨著四大挑戰:
一是如何從計劃經濟的思維到市場經濟的思維。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各種智慧城市方向的探索上,政府已付出非常高的代價,但卻收效甚微,因此必須回頭思考市場經濟的意義。
二是打破現在的行政、地域壁壘,逐漸解決調快體制下的不良競爭,優化職能配置形成互聯協同發展。
三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問題是讓產業在城市里更智慧地發展,要從傳統的交通運輸網絡轉變為一綜合高速的交通網絡和互聯+的虛擬網絡。
四是城市發展和決策應摒棄頂層設計,依靠價值評估,智慧城市需要的是戰略規劃而不是頂層設計。
其次,企業也面臨著三大挑戰:
一是來自企業本身的挑戰——在企業轉型中,上一輪的優勢往往會變成下一輪競爭的負資產;
二是技術主導思維轉變的挑戰——智慧城市的發展,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工程技術思維的問題,而是綜合發展的問題;
三是商業模式轉型的挑戰——傳統智慧城市項目是企業為政府提供一次性服務,而未來的趨勢是企業逐漸從城市產品經銷商轉為服務商。
對于物質交通網的發展,自然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產業各自有相應的產業交通需求特征。因此,圍繞產業為核心,要識別出來哪些產業是資源型產業,哪些產業是資本型產業,哪些產業是信息產業,對相應的交通網絡分別配置。
對于虛擬互聯網,強調“互聯網+”是中國經濟超車的一次重要機會。未來在智慧城市和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只有處理好數據、知識、理念、理論、哲學五個緯度的問題,大數據才能真正發揮價值。例如,政府利用大數據,可對人口、交通、產業、政府相關的職能調整有巨大的幫助。企業利用大數據,在發現商業機遇,產業轉型升級、跨界合作創新方面將有很多的空間。
未來交通解決方案應該回到如何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如何提升空間組織效率,如何通過創新為政府和企業合作模式帶來新的變化。
智慧交通是交通網和互聯網的二網融合。作為交通專業規劃人員和城市規劃師,我們應積極思考如何讓生產交通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從過去的絕對優勢到比較優勢,走向可持續競爭優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清河中街清河嘉園東區甲1號樓16-25層 郵編:100085 電話:010-82819000 備案序號:京ICP備 05030709號-1